为助力我区加快复工复产达产,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区政协近期专题调研文化产业复工复产情况。从收集的情况来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文化产业发展按下“暂停键”,尤其是高度依赖人群集聚消费的电影、演艺、节庆、会展、文化旅游、实体书店等传统文化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主要困难
(一)文化企业复工慢复产难。线下活动因涉及人群聚集无法开展,去年春节前确定的绝大部分合作项目无法推进,部分文化竞标项目流标,中标项目被取消,目前在岗员工约占平时的40%,企业营收锐减。
(二)文化产业链受疫情影响严重。上游客户减少预算,下游供应链未正常复工复产,大部分文化企业亏损通过其他项目勉强保本经营的约30%。
(三)文化企业处于转型阵痛期。面对疫情,文化企业调整运营思路,积极转型转产,开启和拓宽短视频、数字阅读、网络直播、数字音乐、在线教育等文化新业态,但目前进行新业务的资金投入捉襟见肘,且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场租的资金压力非常大,运营和转型面临剧烈阵痛。
(四)文化企业融资艰难。文化企业固定资产少,最大的优势是项目案例、品牌和人力资源,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这些难以评估。同时,疫情期间文化企业营收的流水数据同比以往大幅下降,贷款融资比以往更难。
二、相关建议
文化企业是我区经济发展和文化名区建设的重要一环,承载众多就业岗位,对“六稳”“六保”具有重要意义。疫情期间,国家、省市区都出台各类相关惠企政策,文化企业受惠得以租金部分减免、社保减免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负担,给企业关怀和温暖。但企业生存和发展仍需靠市场和政府的支持,为此建议:
(一)给需求,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在本次国家新基建计划的资金池里预留一小部分资金用于城市文化建设,投入到文化旅游、文化展会、文化活动、文化品牌、文化建设上,增加文化项目供给,为文化创意企业创造需求,并由优秀企业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获得经营。这样既支持了文化企业发展,又有助于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提高知名度。如江苏省盐城市的每公里道路修建需投入2亿元,现计划每年拿出10公里的道路修建费用20亿元用于城市文化建设。
(二)给机会,向文化产业改革要红利
文化剧院、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单位基本属于政府负责管理经营,日常经营成本不低。疫情期间这些场所普遍闭馆,但日常保养、人员工资等支出仍给政府带来不小的支出。建议现阶段借鉴故宫口红等成为“网红”的设计和运营经验,让民营企业参与改革、让民营资本可以进入这些领域,加入市场的文化创意理念,进行市场化经营管理。集民营企业之力量将原有国有的文化产业进行盘活,同时也向民营企业开放更多的市场空间。
(三)给政策,支持文化企业灵活用工
支持企业疫情期间与员工在用工、用时、薪酬上进行友好协商,允许企业采取综合工时制,在劳动法上给予企业和员工双重保护。在疫情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引导员工与企业共同进退,共存共赢。
(四)给支持,鼓励文化行业向数字化转型
文化行业在不复产的情况下难以为继,政府给企业直接的补贴支持是远不够的,还需要鼓励企业自救。支持和鼓励企业对文化项目、活动等进行数字化转型,促进线下活动数字化、线上直播带货线下销售。政府在企业转型过程中适当给予一些补贴的支持,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五)给服务,助力企业融资发展
建议政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一方面推动金融机构为文化企业融资尽可能降低审批门槛,简化程序。另一方面加大服务力度,助力有需要的企业延长还款期限,支持企业共克时艰。